顯示具有 贝淡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贝淡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贝淡宁:民主是最好的东西吗?

作者 贝淡宁  2011年3月28日环球时报
中国许多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多党民主在当前不是中国最好的解决办法中国太穷、太不稳定、太腐败、或者太脆弱,如果现在实行民主会受到外国列强的欺侮。
但是,自由派改革者常常认为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西方式民主是中国未来应该考虑的好东西。但是,民主真的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吗?对这种假设,我想提出质疑。

贝淡宁:贤能政治是个好东西(Political Meritocracy Is a Good Thing : The Case of China)

作者 贝淡宁   翻译吴万伟  2012年9月1日财经网
贤能政治的含义是设计一种政治制度,挑选能力超过平均水平的政治领袖做知情的、道德上站得住脚的政治决断。也就是说,贤能政治有两个关键因素:(1)政治领袖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才能和品德;(2)设计用来选拔这种领袖的机制

贝淡宁:Democracy at the Bottom, Meritocracy at the Top, Experimentation in Between

作者 贝淡宁  2013年1月23日China-US Focus 
In the Jan/Feb 2013 issue of Foreign Affairs, Eric X. Li and Yasheng Huang debate the merits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rticle can be previewed here). While I do not wholly endorse Eric X. Li’s arguments (especially regard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I think Yasheng Huang’s arguments against Li are weak. Let me explain why.

贝淡宁:需要民主,也需要‘贤能政治’

作者 鞠靖、方芳  2013年1月19日 南方周末

“我的政治理想是既需要民主,也需要贤能政治,问题在于怎么把二者融合起来。”
中央级政府领导人应通过贤能制度选拔,而下级政府领导官员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中国动力的真正来源,是中央政府采取不干涉的方法来处理地方事务。



贝淡宁这个名字前面,最为人所熟知的几个定语是“到中国大学教政治的老外”、“去中央党校讲课的老外”、“来自加拿大的中国女婿”。不过在不少中国人看来,他还是一个“中国模式”的辩护者
这位加拿大籍的政治哲学教授,本名叫丹尼尔·A·贝尔。他是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采用了极其罕见的“对话体”,后以《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出版,扬名西方学术界。2013年是贝淡宁在中国大学担任正式教授的第9个年头,眼下他是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贝淡宁主张在中央政府实施“贤能政治”,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曾公开称赞重庆和成都“实现社会主义的努力”。他认为政治制度并非只有民主和专制两种。民主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制度;非民主的制度有很多种类,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对于中国的腐败问题,他的观点是,虽然中国的腐败问题很严重,但因为腐败问题关系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所以中国反而更加意识到其严重性,因而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比其他同类国家更好地治理腐败。
贝淡宁说,自己是一个受儒家价值观影响的人。2012年7月,他和儒家学者蒋庆联合在《纽约时报》发表《儒家宪政宣言》,引发广泛关注。不过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说,他已经部分改变了主张。
“非民主制度有很多种”
在“儒家宪政宣言”中,贝、蒋二人提出,民主在实践当中也有缺陷。他们提出另外一种模式,即设立“通儒院(代表天)、国体院(代表地)和庶民院(代表人)”三院,共同施行“仁政”。
文章一出,赞同者有之,讥讽、嘲笑甚至批判者似乎更多。一位学者撰文说,这实际上是“祭司+平民+贵族”的治理模式。
南方周末:你和蒋庆为什么会提出《儒家宪政宣言》?
贝淡宁:无论是西方的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很多人认为只有两种政治制度:一种是民主,是好制度;另一种是专制,是不好的制度;只要不是“一人一票”,就是这样的制度。可是非民主的制度有很多种,比如朝鲜、伊朗、缅甸,难道这些国家都一样吗?我认为他们有很大的区别。我所提出的“贤能政治”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都是非民主的制度,可是完全一样吗?
南方周末:那篇文章的执笔者是谁?
贝淡宁:文章基本上是按照蒋庆的思想来写。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那篇文章并不完全一样。我认为中央层面更应该实行贤能政治,地方层面应该实行民主
南方周末:有人批评你们提出的“仁政”模式是“祭司+平民+贵族”。你怎么看?
贝淡宁:我不同意。例如,通儒院不是贵族,“贤能政治”和贵族也完全不一样,“贤能政治”应该按照能力、道德来选人,而不是按照家庭背景
新主张:贤能政治+民主
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贝淡宁特别提到了成都和重庆:“像成都和重庆等特大城市竞相承诺于实现社会正义;成都的成功是靠全面长期的努力推动的,离不开基层的协商、参与和清晰的财产权设计。相反,重庆一直依靠国家权力和转移百万人来实现类似目标。不管这些政治工程的源头是什么,‘城市公民’常常为所在城市的成就而自豪。”
但随着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和前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相继案发,贝淡宁关于“自豪”的判断面临新挑战
南方周末:薄熙来、李春城是不是给你的“贤能政治”提供了两个反例,表明在现有条件下选拔出来的“贤能的人”,可能道德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贝淡宁:我所说的“贤能政治”是一种用来判断中国政治模式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是说现在的中国政治是“贤能政治”
我的政治理想是既需要民主,也需要贤能政治,问题在于怎么把二者融合起来。虽然“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如果完全靠民主来判断一个制度的好坏,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民主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制度
南方周末:现在你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贝淡宁:这几个月我有点改变自己的看法。现在我认为,中央级政府领导人应通过贤能制度选拔,而下级政府领导官员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很多人觉得,你这样的观点不就是“中国模式”吗?怎么看起来现在的中央政府和你的政治理想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现在的中央政府这几年当然有进步。
我觉得,从理论上说,应该用贤能政治制度来选中央政府的统治者。按照有关调查,大部分中国人对地方政府不满意,可对中央政府还是满意的。所以我说贤能政治是一种标准,是判断中央政府的标准,而不是很多人误会的,为中央政府辩护。
南方周末:如此看来,你的观点发生了一点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贝淡宁:2012年5月份,当时的中组部领导召集一批学者举行了一个座谈会,我也参加了。当时,我问他怎么选人、用什么标准、怎么衡量他们的能力、道德。他说地方政府应当强调用一些民主的制度,但是如果要选中央政府、更有权力的干部,就要考虑他们的理性。这个意思就是要用其他的一些标准,更强调贤能政治。我当时才开始改变我的思想。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民主制度在欧美国家已经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教条,在这样的思维框架内,他们不太愿意考虑“非民主”的制度选择。19世纪时,西方还有人能够提出应该把投票权给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拥有财产的人等等特定群体,但现在一人一票已成为教条,成为难以突破的底线,如果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会被认为是神经病。
此外,我也认为,在地方政府层面,民主的缺点表现得没有那么严重,因为老百姓知道地方官是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但在中央政府,尤其是大国的中央政府,这就不行了。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一人一票”没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选的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可以有一些民主,但是基本上都应该靠“贤能政治”。
南方周末:你所提出的“贤能政治+民主”的理想是不是很难实现?
贝淡宁:是比较难实现,可是民主也比较难实现。不管是什么样的制度,我们需要一些标准来判断现实政治。完全用民主作为标准,我不同意。
南方周末:中国也有不少基层民主的举措,例如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在农村基层选举中实行“一人一票”,你到中国来这么多年,看到这些变化了吗?
贝淡宁:我觉得,在官方语言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是个民主国家。可什么是民主应该公开讨论,如果不公开讨论“贤能政治”,我也觉得会导致很多误会。中国制度和西方不一样,19世纪前,中国并没有民主的概念。有个调查问中国人民主是什么,大部分人回答是“为人民服务”,就是politics for the people,而西方人认为民主是politics by the people(民治)。
南方周末:你说到腐败问题会影响合法性,提出要加强对官员的道德教育力度,可是薄熙来、李春城本身就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人,你怎么保证这些人自己没有问题?
贝淡宁:我没有说完全靠教育。教育很重要,可是也需要一些制度。香港这方面的制度不错,他们有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广东在推行要求官员公开财产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也很有必要。此外,也需要提高官员的工资,对官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儒家思想教育。如果只是喊口号,我看一点作用也没有。
应给开放社会留下更多空间
贝淡宁最新著作之一是和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为什么城市特质在全球化时代更重要》。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9座世界著名城市的“城市精神”,其中有3个“受到儒家的影响”,它们分别是北京、香港、新加坡
在贝淡宁的政治理想中,除了“贤能政治+民主”外,还包括不可缺少的一条——“各地不断的实验”,其目的是寻找可能的出路,而中国的体制提供了这种灵活性。
贝淡宁还有很多“离经叛道”的主张。当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贝淡宁在课堂上提出了中国政府究竟应该先救助汶川还是先援助缅甸的问题,也引发了部分学生不解。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现在要去研究城市精神呢?它和政治哲学、和中国模式有什么关系?
贝淡宁:“城市精神”其实也是个政治哲学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点像欧洲,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比如说,经济改革从深圳开始,发现了很不错的模式后,在整个国家推广。推广令人满意的地方创新是中国模式的主要优势。
中国动力的真正来源,是中央政府采取不干涉的方法来处理地方事务。只有发现某个在解决社会问题上被证明是创新、有效的方法,中央政府才把它推广到其他地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慢的时期,美国的联邦制或许有效。但今天,技术发展和全球化几乎一夜之间就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灵活的体系可能更合适。
如果在城市层面可以有各种实验,发现好的模式,扩展到整个国家,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不同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比较开放、包容的社会。中央政府应该给开放社会留下更多空间。
南方周末:汶川地震的时候你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中国应该先去救助汶川还是先去援助缅甸,当时你的学生有一些不满。现在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吗?
贝淡宁:2008年,我把这件事写出来发表在《纽约时报》。现在讨论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了,当时则很敏感。
南方周末:后来讨论过这个实际上是“中国的全球义务”问题吗?
贝淡宁:讨论过。我自己受到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跟我的看法有相似之处。我认为社会有一种“差等之爱”——我先爱我的家庭,然后推及他人,可是越推,爱也会越少。所以,我更应该强调自己国家的问题,这从道德上来说没有问题。
不过,有一些大家不太容易接受的结论,就和我的新研究方向有关系。如果是“差等之爱”,我们更应该关心的就是自己城市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的问题!这方面,大部分中国朋友不同意,他们可能觉得“民族主义”比“爱城主义”更重要。可是按照儒家逻辑,应该更强调自己的城市的问题。
南方周末:你的意思是社会秩序更好、更规范的前提,是承认等级现象的存在?
贝淡宁:对。更应该强调礼,尤其是等级关系。不管什么社会,都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平等。问题是什么是合理的等级,什么是不合理的。这方面儒家愿意承认,自由主义者一般不愿意讨论这些问题。韩国、日本企业比较强调礼,他们的贫富差距也没有中国、美国那么严重。2008年金融危机时,日本的投资银行不会随便解雇员工,老板会关怀员工,他们会在一起唱歌,解雇是最后手段。你注意到没有,唱歌也是等级制度的反映——老板先唱歌,然后大家一起拍手。可美国投资银行第一个手段就是解雇员工。


贝淡宁、李世默:为中国政治模式辩护(In defence of how China picks its leaders)

作者:贝淡宁 (Daniel Bell) 李世默 (Eric Li) 2012年11月11日THE FINANCIAL TIMES

The coverage in the western media of leadership changes 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8th congress has been almost uniformly negative. Critics say corruption pervades the upper echelons of the party, policy issues are not publicly discussed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completely left out of the process.

There is some truth to such criticisms but they miss the big picture.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as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chang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it comes close to the best formula for 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meritocracy at the top, democracy at the bottom, with room for experimentation in between.

There is a good case for popular participation at local levels. People usually know what’s needed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they have a good sense of the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of the leaders they choose. In fact, most Chinese participate in local-level elections.

In a big country, however, one person, one vote is problematic. From a moral point of view, citizens should vote for the common good because their votes affect not just themselves but other people. Yet voters tend to vote with their pocketbooks. Many can’t even do that well, since they lack economic competence. One group of voters – the rich – h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and finds it easy to skew the system in their favour.

To remedy the problem the economist Bryan Caplan proposes tests of voter competence, but that’s a non-starter in democracies because nobody wants to give up the vote once they have it. Hence, it really is the end of history, but in the bad sense that no improvements are possible once the system of one person, one vote is in place.

There is a deeper problem with democracy. It confers voting rights only to adults within national borders. But it’s not just voters who are affected by the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non-voters such as future generations and people living outside the country are also affected. In Europe and the US, the public repeatedly votes for lower taxes and higher benefits, recklessly mortgaging the future of their countries. And let’s not mention global warming.

So how should leaders be chosen at the central level? Ideally, the process should be meritocratic: the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icitly designed to choose leaders with superior competence and virtu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r so, the CPC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 revolutionary party to a meritocratic organisation.

Today,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recruitment grounds for new members. Students need to score in the top percentile of national examinations to be admitted to an elite university that grooms future leaders. Then they compete fiercely to be admitted into the party. Only high-performing students who have undergone thorough character checks are admitted.

Those who want to serve in government then usually need to pass government examinations, with thousands of applicants competing for a single spot. Once they are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further evaluations are required to move up the chain of command. They must perform well at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pass character tests. Then there are more position-specific exams that test for specialised skill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style meritocracy are clear. Cadres are put through a gruelling process of talent selection and only those with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cord make it to the highest levels. Instead of wasting time and money campaigning for votes, leaders can seek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China often sends its leaders to learn from best practices abroad.

Yes, meritocracy can only work in the context of a one-party state. In a multi-party state, there is no assurance that performance at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will be rewarded at higher levels, and there is no strong incentive to train cadres so that they have experience at higher levels because the key personnel can change with a government led by a different party. Hence, less talent goes to the bureaucracy, because the real power-holders are supposed to be chosen by the people.

In practice,Chinese-style meritocracy is flawed. Most obviously, there is widespread corruptio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Term and age limits help to “guard the guardians”, but more is needed to curb abuses of power, such as a more open and credible media, more transparency and an effective legal system, higher salaries for officials, and more independent anti-corruption agencies.

When it comes to political systems, western opinion leaders are still stuck in a narrative of dichotomy: democracy versus authoritarianism. But the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s the scholar Zhang Weiwei writes, is between good and bad governance. The Chinese regime has developed the right formula for choosing political rulers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China’s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suitable to modern circumstances. It should be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this formula, not western-style democracy.

The writers are 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theor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a Shanghai-based venture capitalist


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层换届的报道几乎都是负面的。批评人士表示,腐败在共产党高层蔓延,政策问题得不到公开讨论,中国人民被完全挡在这个过程之外。
这些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们忽视了大格局。过去30年,中国政治体制经历了重大变革。它已近乎成为治理大国的最佳方案:高层精英管理,底层实行民主,两者之间有实验的空间
地方参与有着充分理由。人们通常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区需要什么,他们对于自己选择的领导人的能力和人格有着很强的判断力。实际上,多数中国人参与地方选举
然而,在一个大国,一人一票的制度是有问题的。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公民应为共同利益投票,因为他们的选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还影响到其他人。然而,选民往往从自己的财务利益出发来投票。很多人甚至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缺乏经济知识。一个选民群体——富人——对经济有着更好的理解,他们很容易设法让这个体系有利于自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提出对选民能力进行测试,但这在民主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旦人们拥有了投票权,就没有人想放弃这个权利。因此,这真的是历史的终结,但它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旦实施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改进
民主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它只把投票权赋予本国范围内的成年人。但政府政策影响到的不仅仅是选民:非选民(例如未来的世世代代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以外的人们)也会受到影响。在欧洲和美国,公众一再投票支持降低税收提高福利不顾一切地给国家的未来增添负担。更别提全球变暖了。
那么,应如何选举中央领导人?理想的方案是,这个过程应该是择优的:其机制应当明确旨在产生具有卓越能力和品德的领导人。过去30来年,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逐渐把自己从一个革命党转变为一个精英管理组织
如今,大学是新党员的主要招募地。学生需要在全国考试中获得高分,才能被培育未来领导人的顶尖大学录取。接着,他们会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准入党只有表现优秀、并经过全面人格测试的学生才能获准入党
那些希望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学生通常需要通过政府考核,数千名申请人争夺一个职位。一旦他们成为这个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要向更高的领导岗位晋升,还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他们必须在政府基层表现优秀,并通过人格测试。接着,还有更多专门针对职位的考试,用来测试具体的技能
中国式的精英管理有着明显的优势。党员干部需要经历严格的人才选拔过程,只有那些表现优秀的人才能升入最高层。领导人可以不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争夺选票上,而是可以寻求增长知识和提高绩效。中国经常派遣领导人到国外学习最佳实践。
没错,精英管理只能在一党制国家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在多党制国家,政府基层的表现并不能保证在更高层有所回报,而且不具备强大的激励措施来培训干部,让他们在更高层获得经验,因为关键人员可能随着不同党派领导的政府的变化而更迭。因此,进入官僚部门的人才更少,因为真正握有权力的人理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在实践中,中国式的精英管理也存在缺陷最为明显的是,政治体制内部腐败泛滥。任期和年龄限制有助于“防备监护人”,但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遏制滥权,例如一个更开放和更可信的媒体,增强透明度以及一个有效的司法体系,提高官员薪资以及更独立的反腐机构
谈到政治体制,西方的观念领袖仍限于二分法的叙述民主威权主义。但正如学者张维为所写到的那样,21世纪的竞争是在良好和糟糕治理之间展开的。中国的政权找到了挑选政治统治者的恰当模式,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切合现代环境的需要。中国的体制应在这一模式(而非西方式的民主)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本文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驻上海风险投资人
译者/梁艳裳



贝淡宁:所有这些错误和误导,我都能够忍受

作者:贝淡宁  2012123观察者
西方社会为他们对言论自由的承诺感到自豪,这是理所应当的。在中国,记者受到严格的政治控制,我渴望将来有一天中国记者也能自由地报道在政治上引起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自由的媒体是遏制政治腐败,暴露管理错误和不道德的管理政策的最基本手段。


但是,中国报道新闻的方式也有一些优势。当中国记者采访当事人的时候,他们尽力对受访者的言论进行平衡的描述,重点放在能够从中学到或了解的新东西或有趣的东西。他们很少进行揭丑扒粪、人身攻击或者玩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把戏,即采访时面带笑脸,报道内容却违背受访者的本意。

另外一个优势是中国记者常常和受访作者一起讨论标题的选择。这样做的目的是找到一个能最好地反映文章主题的标题。与此相反,西方媒体的目标常常是找到一个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眼球的耸人听闻的标题。有人说唯一糟糕的标题就是乏味的标题。媒体在选择标题时几乎从来不咨询采访的对象或评论文章的作者。许多读者在看到不好的标题后往往怪罪作者或受访者,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标题并非作者选择的。

最重要的或许是中国记者总是在文章发表之前把草稿送上以核查有无不确切的信息。记者往往在发表文章前核对事实。我接受过中国媒体的数次采访,他们总是给我文章的草稿以防出现误解受访者意思的地方或事实错误。当然,对持有不同道德和政治价值观的记者提出的批判意见,我不会发表评论。

我也接受过西方媒体的数次采访,记者几乎从来没有在文章见报前寄给我草稿。我理解记者的担忧,他们认为保持与受访者的距离是保留更多批判空间的方式。但是,这可能出现发表错误信息的风险,从而给文中涉及到的受访者造成伤害。

马克·麦金农(Mark MacKinnon)最近在《环球邮报》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说明西方媒体的采访可能出现毛病的案例。这篇题目为“加拿大反传统斗士盛赞中国的一党制”的长文把我描述成一个被阶级利益遮住了双眼为中国政治现状说好话的辩护士。

事实上,我竭力辩护的是这样一种政治统治模式,即上层采用贤能政治、底层采用民主,中间留有实验空间。我认为这是评价中国政治进步(或退步)的标准。我一再使用这种模式批判中国的政治问题。

这篇报道充斥着事实错误和误导人的影射和讽刺,引导读者相信我是拿了银子为中共说好话的政治仆从。麦金农确实提到我是北京一家餐馆的老板(之一),但是他没有提到我还是一名学者,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多部论述东亚政治和哲学的学术著作。

我明白尤其是在一篇并不打算追求平衡的文章中,信息的选择确实需要,但是为了诋毁受访者的声誉而选择违背事实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请让我举若干例子。

麦金农写到“清华后来告诉官方的《人民日报》说,聘用贝淡宁教授是因为他比其他外国学者更了解中国。”这种说法似乎暗示我是因为政治观点而非学术成就而被清华聘为教授的。事实上,麦金农提到的是《人民日报》英文网站选用的一篇文章。该文曾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所在的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的原话是“我们聘请贝教授部分因为他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理解和热情”,麦金农漏掉了“部分”。八年前受聘清华时,我还没有写过有关中国政治的任何文章,我希望自己受聘清华至少部分原因是出于学术成果丰硕的想法并非过分的自我欺骗。

麦金农没有提到我在书中提出的任何论证,反而选择网络上的某些观点,暗示我写的文章不过是因为我是为中国政府服务的间谍:“与此同时,有些中国网民注意到贝教授使用了与中国官方媒体一样的论证和术语,这令人不由得怀疑他的观点是否完全发自内心。”

但是,他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我从未为了写文章而与政府官员合作,立此存照。

坦率地说,所有这些错误和误导人的说法我都能够忍受。受访者被揭露丑闻的记者伤害并不是第一次了。但是,真正令我受到伤害的是麦金农在文中把我妻子牵涉进来,而他们从未见过面。文章发表前我曾经给他转发了妻子的电邮,希望他在文章中删掉妻子的名字,但他置若罔闻。

麦金农写到“贝淡宁教授幽静安逸的宅第及其背景暗示其家庭属于中国的统治阶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为有钱人的统治辩护是出于自己的阶级利益。其实,我认为有钱人不应该统治中国。运行良好的贤能政治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留下了根据德才兼备原则而不是阶级背景选拔贤能的向上流动(或向下流动)的机会。

但是为了强调他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论调,麦金农写到“1989年,在牛津,他与妻子宋冰相识,当时只有根红苗正的优秀学生才被允许出国留学。”其实,我妻子并不是党员,她在1988年离开中国到牛津留学是因为成绩优异而获得了香港太古集团(Swire Corporation)的奖学金。当时,我妻子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她被北大录取是因为在家乡湖南省的全国高考中成绩优异。麦金农或许被误导认为“根红苗正”对妻子的出国留学发挥了帮助作用,因为86岁的岳父是当地的共产党干部。这种“家庭出身的罪恶”是文革中的典型做法,麦金农重新借用了当时的把戏。其实,麦金农的思想中只有关系。他本来可以核对事实的,但他却故意忽略。

这些为什么重要呢?我承认,我很高兴参加这个博客论坛以便为自己和家人辩护,反驳那些人身攻击。但是,我更愿意强调一个更重要的观点。现在,报纸遇到了麻烦,许多报纸还没有找到可靠的模式与网络上的自由新闻竞争。报纸的最好办法是采用自由网络所缺乏的质量控制措施:报纸上的文章应该基于更多的研究,有更深刻的分析,更平衡的主张,更加发人深省的洞察力。简而言之,在探索真理方面,它们应该比因特网上的言论喧嚣做得更好。但是,记者若只关心写作的自由,就像在网络上发言的人那样随心所欲的话,为报纸辩护就很困难了。

所以,让我们为西方和中国的媒体自由辩护吧。但是,请不要忘了真理也很重要。

后记:
麦金农一文的网络版做了更正。标题更改了一下,显得不那么耸人听闻了(“加拿大反传统斗士”听起来是否太像矛盾的说法?)我给《环球邮报》去信,指出了五个错误,要求更正和道歉。但是他们没有道歉,只是更正了四个错误,电子版中删掉了的两个错误(但没有说明删掉了内容;它们有一个不重复错误信息的政策,原因是这样做可能让错误的信息得到强化),添加了一句有关我妻子背景的话(加了一个注释)。随后或许会发表我的回应和指出错误的信。当然,理想的情况是,一家大报在文章发表前尽可能认真地核查事实,不过,总体上来说我对《环球邮报》在处理此篇报道的善后问题上表现出的专业素质和勇气印象深刻。

译自:“Freedom Over Truth by Daniel A. Bell


作者简介:
贝淡宁,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著有《中国新儒家》等,最近与人合编了《儒家宪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