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11年12月31日 华生教授接受《共识网》周志兴访问
提要:
共识网:首先祝贺你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当下颁发这个奖无疑是代表一种肯定,肯定当年包括你在内的一批年轻经济学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作出的理论贡献。80年代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有些很多旧东西要改掉,新东西要建立起来,社会好像很明显地处于转型期。现在看起来,改革最初是有共识的,比如80年代,那个时候的共识好像很容易达成,是这样吗?
改革分歧在79年已经产生
华生:今天我们的确面临着重建改革共识的问题。为什么重建?就是因为今天没共识了,或者说缺乏共识。我觉得关于改革全国意见最一致的时候,其实是76年“四五运动”的时候。大家都反对极左,体制内外呼声一致,高干子弟还起了引领作用,这个时候的共识是最全面的共识。
共识网:可能也是因为经过49年到文革结束的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已经非常贫穷。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说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搞“四个现代化”,其实都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既然最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容易,要动政治体制还是比较复杂,会很困难。是这样吗?
华生:我觉得还不单单是因为太复杂,太困难。这里存在路径选择的问题。我们可以回过来看北边的俄罗斯。俄罗斯可以说就是从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俄罗斯当年是世界超级大国之一(虽然是一个比较弱的超级大国),而现在几乎已经沦为二流国家。而中国经过这30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落后国家变成一个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过去30年的选择的改革路径,我认为是比较适合中国的。而假设中国选择了俄罗斯那条路,我相信中国的情况比俄罗斯还要差很多。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阶段比当时俄罗斯要落后非常多。俄罗斯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大多数人是城市人口,发展阶段也领先于中国。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上,不说当时就是今天中国人也比俄罗斯要差很多。而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城市化还远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历史上中国是皇权专制和分裂割裂相交替,总是分分合合又不停地改朝换代,这些都是俄罗斯没有的。就是到了今天,应该说即使对中国的知识界而言,俄罗斯也不是他们的理想模式。我想这一点是很多人都认同的。所以就连普京最近在回答网民问,如果他是当年的戈尔巴乔夫,他会怎么做时说,他会选择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而不是先让国家瓦解混乱。
79、89年搞政治改革时机并不成熟
共识网:现在有的人说认为邓小平当时决定走这条路,其实是犯了错误的。他没有在他的个人威望足够高时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你认同这个判断吗?
华生:我认为这个判断不对,而且有两点不对。第一,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要先认识79年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在那样一种普遍贫困,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利益极度单一化的情况下,贸然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前途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中国的主体国有资产并没有被瓜分
共识网:现在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的国有资产都被一些大家族瓜分了。老百姓在街头巷尾也会议论,说哪一个行业是某某家的,或者哪一家国有企业是某某家的。你觉得这种说法准确吗?
华生:不可否认,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况是存在的。很多官员不论大小,都因为手上有权力而得到了好处,而且得到的好处还不少。但是,这种权力是不能够继承的,也是不能够拿回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能性与空间所在。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最主要的资产没有被权势者家族所瓜分。官员、央企负责人退下去之后,除了点待遇福利,就什么都不是,而官员利用职权非法获得的资产至少法律上是不被承认的,被抓的官员也是以万计。中国的官员没有谁是利比亚的卡扎菲,也不是印尼的苏哈托。如果真的到了卡扎菲的程度,那他根本不会同意改革,因为一旦改革就等同于瓜分他的个人和家族利益。
共识网:网上有些声音,说某某某是谁谁谁的孩子,有几百亿的资产。但是事实上,所谓的几百亿资产是指这个人供职的公司,那个公司并不是他自己的。但是老百姓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是不是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可能就涉及到我们的言论管制和信息的不透明。这似乎也表明我们在体制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政治体制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有差距,包括新闻舆论的管制以及政府信息的不公开等等。
华生:的确是这样。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说明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提上日程,而且也能够提上日程。能够提上日程的原因就在于改革有可能促成一个多赢的局面,有可能对各方都有利。信息不对称,制度没有变,那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可能算到政治制度的头上,算到没有改革的头上。到了今天,政治体制本身确实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社会各阶层都觉得问题很多,情绪很大,觉得不改革不行;很多官员自己也觉得很冤,觉得自己背了黑锅,也希望改革。一些捞了好处的官员也觉得他的好处被放大了太多倍。总之各种压力最终都可能转化成改革的动力。
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到了讨论和起步的时候
共识网:紧接着刚才的话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以说不迅猛,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很多人生活水平也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但是依然有声音认为邓小平当年是错误的。我想就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贫富差别、腐败,比如说执政党的内部的建设,还比社会整体道德滑坡。他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以后,就会说当初光顾着抓经济,没有抓政治体制改革,犯了错误。那么,这些问题今天解决起来,容易吗?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无论我们怎么解释,还是无法证明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没有犯错误。
华生:首先,道德衰落、人心不古、贪污腐败,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有。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能听到他们本国人这样批评。看看世界史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特别在进入市场化、商品化的阶段,都会出现道德的沦丧,社会的物质化,拜物教盛行等等。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也好,一些民主国家也好,都有这样的情况。关于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离我们最近的例子是许多东亚国家,他们倒是有从西方学来的民主形式,也有新闻自由,但腐败程度比起中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跟政治体制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重建改革共识
共识网: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谈清楚了,接下来又遇到一个问题,现在无论呼吁改革的人是出于何种考虑,有一个相当一致的声音就是——要改革。但是,要怎么改革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和80年代一样,尽管也存在分歧,但至少能达成一些改革的共识。如果有这样的共识,那你觉得是什么?
华生:的确是这样,现在最需要的是重建改革的共识。确立我们能够广泛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在这个层次上大家一致了,下一步才能讨论我们现在去做什么。能够达成的共识还是有的。我个人觉得有四点是可以称为最广泛意义上的共识的。
共识网:你说的多数可能大家没有什么疑意,总体上还是有共识的。但是第二条你觉得是可以达成共识吗?比如当局会不会比较不喜欢扩大参与这一条?
华生:党的文件和口号都是主张发展民主、扩大参与的。何况当局不是铁板一块,政府内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人惧怕改革,有的人则愿意积极的推动改革。党内也好,政府内部也好,永远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这是当年邓经济改革的空间,也是今天政治改革的空间。我们的干部队伍本身也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制度原因,他可能在一定意义上是既得利益者,但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不公平感和分享的公众认知,普遍认同并且接受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普遍认为现行体制有问题。
共识网:接下来可能就能够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了。比如改革可以从哪些地方突破等等。每个人对改革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你的思考是什么?
华生:不同的领域改革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刚才讲的第一点扩大参与应该是从政治领域开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点是信息透明,改变信息的不对称,这样才可能减少误判。至于怎么使它透明化,是从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怎么来放松舆论管制,从哪里入手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现在微博不就已经放得很开了吗?天没塌下来。反而成了泄洪的通道。第二就是扩大参政的渠道。这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党内的,党内民主怎么改进,比如怎么逐渐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命体制,转到自下而上的代表制和民主制。第二是党外的民主,怎么发展社会上的民主参与等等。
民主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共识网: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刚刚进行的共识书会,我们谈到了东欧的转型进程,也探讨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台湾尽管到了蒋经国时代才开放报禁,结束专制,完成台湾政治高层选举的民主化。但是实际上,台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了基层民主。这才使后来顺利地实现高层选举的民主化成为可能。
华生:的确是这样。民主和自由不一样。自由来自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需求。但民主不是人本性里的东西,而是基于对人性的自私和贪婪的认识建立的恶对恶的制约。民主需要讲规则,讲契约,讲制约,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学习需要训练的。
改革符合党的长远利益
共识网:你刚才提到改革本身符合党的根本利益。那么,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
华生:从共产党的纲领来说,它除了人民利益,即促成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它完全可以与时俱进,没有什么过时的教条不能抛弃,没有什么特殊权力必须把持。从一个一般政党的角度,这个政党的长远利益,是说这个政党的长久存在,它必须具备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执政的合法性,从而能够长久地保持它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党内任一时期的任何个人,任何利益群体都不能代表党的根本利益。为了个人权力,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牺牲党的长期利益的做法是自私和对党犯罪的行为。实际上,如果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又能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转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就不可否定,就会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就不会象在许多国家那样成为过眼烟云,这就是党的长期利益。
共识网: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的独立候选人的事情。各地的独立候选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乃至是人身侵害。维稳好像成为了各地基层对待这类事情的一个本能的反应。似乎这个在构成对党的根本利益的侵害。
华生:其实这也从另个角度证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上,党还缺乏应有的积极的应对。很多事情没有提上日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邓小平当年说稳定压倒一切,是说如果社会大动荡,改革、发展就都干不成了。但现在的维稳,是不惜代价、不讲法治地把事情按住。由于表面的稳定直接与当地官员的利益挂钩的。一旦出了事情,直接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先压住再说,不要影响我的利益。这种做法只是扬汤止沸,一时似乎也有点用,但其实以法治为代价,是饮鸠止渴,结果会导致社会越来越不稳定和酝酿大的动荡。
平等权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共识网:比起第二条扩大参与来说,第三条平等权利看起来似乎更容易达成共识,也比较好操作。
华生:这一条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一个社会的一般大众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权利不平等时,政治改革是有风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权利是当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近这段时间我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从权利角度来说,城乡问题、土地问题、户籍问题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权利问题。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这个问题累积的风险越来越大。户籍歧视成为最明显的范围最广的、关系到最多人切身利益的权利不平等。这个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来一定会出大乱子。
不同人群的改革诉求不尽相同
共识网:现在改革本身已经是一个共识,绝大多数人都对改革有呼求,认为不改革不行。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好像人们对改革的需求又各不相同。比如有的人要求平等竞选和公平投票的权利,有的人要求言论自由,放松言论管制,有的人要求农民的社会福利,有的人要求改变户籍歧视等等。
华生: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改革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知识精英和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对改革的期待肯定不一样。今天知识精英对改革提出的诉求和79年、89年的时候有很多是一样的,79年政治改革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要求。89年有这个要求的圈子扩大了一些,到了今天有这个要求的圈子更大。为什么?很简单,社会在变化,人们的意识在改变。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尽管如此,今天中国大多数人对改革的诉求还和一部分知识精英们提出的改革诉求不太一样。一部分知识精英从来认为自己的诉求就应该是首位的社会诉求,这并不客观现实,也未必能代表大多数人,79、89都说明了这一点。
共识网:时下有几个地方的改革试验正在往前推进的,一种方式以重庆为代表,一种方式以广东为代表。你对这两个地方的改革持什么样的观点呢?
华生:首先我认为这种地方官员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多样化本身是值得肯定的,这是社会多元化的一个反映,因而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必须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改革,来自中央的决心和规划是比地方上的这种个人色彩浓厚的改革尝试要重要,也更有决定作用。就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言,各个地方的构造其实是高度同质化的,留给地方改革试验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就使得所有地方的改革尝试,人治的烙印很重。这样,无论好政坏政,难免人走政息。当然也可以这么说,这两个地方吸引大家的关注也确实反映了社会对于改革有着迫切的需求。其实倒回去看我们的经济改革,由上之下的力量和由下至上的力量其实都在推动。改革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建立朝野共识比推动左右共识更加重要
共识网:我们对于共识的讨论,好像更多的是希望求得一个左右的共识。包括在网上的讨论,以及一些知识分子之间的争论等等。但是今天我们希望能够谈到另一种共识,就是朝野共识。在现在的情况下,建立朝野共识有多重要?它可能达成吗?
华生:说要重建改革的共识,横向的左右和纵向的朝野共识都需要建立。但我倾向于认为以目前的状况,建立朝野共识可能比建立左右共识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建立起朝野对改革的共识,改革才有可能推动,而当下的真正的左右分歧,远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严重。
“我对改革持乐观态度”
共识网:那你觉得这个朝野共识是能够达成的吗?你对改革的前途或者说十八大后的中国的前途怎么看?
华生:我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原因就在于我认为这种对改革的朝野共识是可以达成的。而且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民间期待改革,党内有远见的力量也正试图推进改革,这就是朝野共识的基础。中国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比如中国的主体国有资产并没有被瓜分。党内还是存在强大的理性力量,就是不能纵容和必须遏制党内一部分权势者的利欲而牺牲党的事业。这就是我上面所说,从党的长期和根本利益出发,推动和完成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党的长治久安。困难在于对风险的评估,在日子过的还好的时候,伤筋动骨的改革就会遇到内部的强大阻力。
共识网:你觉得和你一样持乐观态度的人多吗?
华生:不是特别多。从身边的朋友来看,多数人都对改革比较悲观。悲观也是一种态度,是社会声音对现状的反应。正如我刚才说的,所有的声音和压力,最终都可能成为变革的动力。改革都是逼出来的嘛。归根到底,党内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阻挠改革的人,无论他们打什么口号和一时如何有权势,其实都背弃了创党的理想追求,就像当年苏联东欧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和利益集团一样,在毁坏党的根基和前途。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又使原先僵化的意识形态教条已经与现实完全脱节和矛盾,在民众中失去了号召力,所以反对改革的力量实际上并没有底气,表面强势掩盖的是贪图一己一时安逸的虚弱,时间不在他们一边。
作者为燕京华侨大学校长、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