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中共18大吸引着很多国外专家对中国精英阶层所发生的一切进行关注。一些观察家认为,中国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可以替代西方民主方式的运行模式。但另一些专家却认为,仅2012年发生的和薄熙来相关的丑闻以及领导层内部激烈的斗争就足以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远非稳定。就此问题,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将国家的政治体制界定为“人民民主专政”。这条准则在现在的基本大法中依然存在。但是,从现实来看,政治体制还是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在毛泽东时代,政治体制具有典型的以一位领袖的魅力来进行独裁的话,那么现在是一个精英阶层在掌握着政权。这个阶层至少要由数百人组成。此外,党国精英制定了清晰的国家领导人更换体系。正如前不久中共18大所展现的那样,这种规则正得到完全的实施:新一代高层领导人掌权的年龄都在60岁左右,他们可以任职两届(约10年时间)。然后,他们将有组织地退休,为更为年轻的一代让路。
因为中国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哪怕是形式上的选举制度,所有岗位的任命一直都在执政党内部做出决定。有关这种体制的实效性和它的特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正如不久前《纽约时报》曾撰文写道,最近一段时间正就两种概念、也就是精英政治和平庸政治展开着争论。这种体制的支持者们认为,民主常常会导致混乱,而掌权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最为精英的人士。那么,中国的这种任命体制常常可以向上推动那些更有教育水准、更成功也更有经验的人士走向政权。对于高层职位的工作来说,这些人要更训练有素。这就是精英政治,精英者掌权的政治。与此同时,一些人对最近的干部任命进行研究后发现,新一代领袖掌权并不是因为拥有显著的个人成绩,而是因为整个一生都不“出头露面”、或者说他们是按照中国的谚语“枪打出头鸟”的规范来行事的。这是一种平庸政治、平庸者掌权的政治,或者说是一种庸人政治。
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专家李成认为,中国的政治进程是以“懦弱的领袖、强大的党团”这样的原则为基础的。这种体制已经被“任人唯亲和领袖选择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所困扰。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薄智跃认为,如果说,精英政治是向高层推举那些已经在自己工作中取得很好成绩的人士,那么中国的政治原则则恰恰相反:“如果A比B更出色,那么需要将A拿掉。”原因在于,精英阶层害怕出现性格鲜明的、能够实施变革的领袖。主张在派别所属和亲朋关系的基础上去做出选择。这种关系是忠诚的保障。
但从实际来看,中国政治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在党内推举领导人的方法,而是政治体制的总体稳固。在这方面,目前的集体领导体制要比以前的单人统治要更为稳固和稳定。因为后者总是因为领袖固执己见的恣意妄为和各种奇异计划而带来数不清的危机。但是,这种集体政治和通常的政权从一个精英团队过渡到另一个精英团队的民主体制相比还是要更为动荡和不安。
民主的优势不在于它能够带来全面的幸福或者将权力交个那些更训练有素和诚实的人们。民主也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公正、平等或者说将权力交给全民。但是在民主体制中,精英阶层要更为理性,才能够达成阶段性的从一个团队向另一个团队交权的共识,以便从总体上来维系这种体制,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来形成稳定。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除了所有的已经不时尝试过的方式之外,民主是最坏的一种体制。”很多人将他的这番言辞视为玩笑之言。但是,这位政治家并没有开玩笑。在民主的情况下,社会被很多问题所支配。但是,如果民主确实已经根深蒂固,那么能够带来政治稳定,在这种稳定的背景下,是可能实现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和公正的,并未大多数人所接受。暂时看来,可以替代的更好的方式还未能找到。当然,中国目前的体制是稳定的,但从长久时段来看,即使这种体制再有三倍的精英要素,它也不会替代民主体制。
任何一种专政、不管是个人专政、集体专政还是人民专政,从总体来说,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危机都会将社会的不满情绪用来反对精英阶层。今天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在于,这种体制能够保障经济的高水平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永恒的增长。或早或晚,增长将变得迟缓或者停滞不前,那时一党精英将成为攻击的对象。在抗议情绪增长的情况下,不是某个单独的政府将不得不离开政坛,而是整个精英阶层。此外,还有可能是在混乱和暴力的情况下离开。那时,这个精英阶层所取得的很多成就也将付诸东流。